赋予学生机会成为自信的数字公民领导者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网络在不断快速的发展,保护年轻人最好的方式不是限制他们上网,而是用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时、以及在网上与人交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北京德威的数字公民系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技术时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在与社区建立联系时,心怀关爱,采取积极的行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各种适龄的学习活动,并融入了符合我们社区特征和需求的内容。
比方说,我们鼓励学生就最近学习的数字公民主题去思考,在学生设计和带领小学部日常心理健康活动“晨间正念”时,与其他主题相结合。
在一群有才华的13年级学生领导举办的每周课程中,我们通过小小技术大师(Junior Masters in Technology)这样的项目,利用提升儿童网络安全的专业机构Childnet的徽章激励,鼓励学生挑战自己,成为班级和社区的数字领袖。
这些课程和激励方式,以及新发起的数字公民冠军挑战赛(DC Champion Challenge),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使用网络时存在学习机会和风险,还为学生们建立信心、锻炼了必要的沟通技能,为他们成长为自己和社区的领导者创造了机会。
包容式和渐进式教学设计
数字公民冠军挑战邀请我们社区的家长和1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参与,一起学习数字公民相关的知识,并拍摄视频,分享他们的想法,以促进有意义的讨论,在北京德威社区创建我们自己的数字公民学习社区。
我们的数字公民冠军挑战赛使用Flip来创建一个包容性学习平台,要求学生使用他们的声音讨论他们对数字公民概念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Flip是广泛的微软教育网络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工具,供学生定制视频,还有包括贴纸、音乐、虚拟背景等工具。Flip视频还与Immersive Reader兼容,这是一个出色的在线工具,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学习偏好调整文本,包括字体类型和大小、字幕翻译、语音助手等。
我们的数字公民冠军挑战赛旨在为学生提供对不同教学方法的体验式理解。学生参与的不仅仅是网络安全的讨论,还包括如何成为积极的内容创作者和策划人,然后在共享课堂和同龄人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是学生主导学习模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Flip很好地介绍了Cope和Kalantzis两位教育专家关于递归反馈的概念,多方的参与者(包括老师、同学、家长)为学生提供反馈,平台的语音助手也会为学生提供反馈,鼓励学生说话时清晰地表达,以便系统准确地将他们的观点转录成可添加到视频中的字幕,确保每个人都可以接收到学生对数字公民的想法。这促进了深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是积极的行动者和创造者,他们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逐步改进来提升自己的想法(Cope&Kalantzis,2021)。
技术助力学生领导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30年学习框架概述了3项变革能力,以引导学生成为未来的变革推动者,通过创造新价值、调和冲突、解决困境以及承担责任,对社区和自身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 创造新价值
北京德威学生使用各种教学工具来反思和分享他们的学习,包括Seesaw,Flip,Teams,Kahoot,EdPuzzle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综合新思想,向同龄人提供建设性反馈,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循环的递归反馈,改变了过去以老师为知识传递者、学生机械化学习知识的传统课堂模式。通过改变课堂文化,我们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与老师和同龄人互动,并通过反思自己的表现和亲手制作一系列作品来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里程碑,从而进一步推动自己的学习。
- 调和冲突和解决困境
作为数字公民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教育北京德威的学生成为批判型学者和信息消费者。学生学习通过各种视角来看待信息,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生会思考内容是如何创建的,这意味着消费信息时,学生会更有责任感和有自己的眼界,从而可以在网上辨别风险和机会。
- 承担责任
北京德威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成长为有思想、有反思能力的年轻人,他们会在日常的行为中落实价值观,并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总结教训。我们使用微软的 Reflect&Insights工具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并为年轻的学生提供识别和标记情绪所需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交流他们的感受。
结论
我们认为,为了让年轻人推动自己的学习,成为积极的数字公民,我们需要让他们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以成为敏锐的消费者和数字内容创作者。通过培养在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和交流技能,北京德威的学生能够成为社区内外的变革推动者。
参考文献
Cope, B., & Kalantzis, M. (2021). Pedagogies for Digital Learning: From Transpositional Grammar to the Literacies of Education. In Multimodal Literacies Across Digital Learning Contexts (pp. 34-54).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