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德威到敦煌:打开中华历史之窗
2023年6月26日至7月1日,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为北京德威的学生和家长组织了一场”壮游敦煌“的研学活动。此次活动面向于4月22日举办的与“世界遗产教育”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的参与者。
去年在签约仪式上担任志愿者的学生Evan Y分享了这段旅程的经历:
从2023年6月26日到7月1日,我经历了一场名为“壮游敦煌“的特殊的旅程。这是由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组织的一个特殊教育项目。此行的目的就是研学关于敦煌的一切:它的文化、它的地质,以及最令人期待的敦煌石窟。
临行前,我期待能学到很多关于莫高窟的知识。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展览中担任志愿双语导览和学生副领队时,我通过阅读展览相关的材料已经学到了很多关于莫高窟的知识,并被其精美的绘画和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深深地吸引住了。
而这次旅行超出了我的期望: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讲解员详尽地介绍了石窟的历史和许多有关敦煌的其他知识。其中一位专家甚至在我们抵达后的第一天晚上就来迎接我们,并耐心地回答了好奇的孩子们和热心的家长们提出的所有问题。看到真实的艺术品与阅读白纸黑字的体验极为不同。而之前的知识储备让我对这些艺术品感到熟悉和亲切。
我们还游览了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进一步了解了石窟之外的敦煌这座城市。我很喜欢去鸣沙山(因风拂过沙山时发出的声音而得名)和月牙泉游玩,欣赏雅丹地貌“魔鬼城”,和参观敦煌博物馆。此外,我们还参观了莫高窟的姊妹榆林窟:它与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密切相关,开凿年代也很相近。它在艺术风格、壁画内容、洞窟结构和保存程度方面都与莫高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这次旅行的其他体验也很不错:我们住的酒店很好,是敦煌风格的,那里的食物也很不错。在瓜州参观榆林窟的时候,我们还品尝了那里的特产——西瓜!
在壮观的风景中,这次旅行的教育意义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是名副其实的 "研学之旅"。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莫高窟,而是莫高窟背后的整个城市和文化。
我们在莫高学堂体验了用传统矿物质颜料给壁画填色的活动,感受到了开凿莫高窟的工人们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我们观看了大型沉浸式歌舞剧《又见敦煌》,剧中展示了石窟艺术品中的历史人物和藏经洞的历史。藏经洞是一位道士在清理窟中的甬道时无意中发现的,他将里面的文物卖给了外国的探险家。有人认为,他是历史的罪人,让我们的国宝流落到了异国他乡。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因为当时的政府不了解石窟的历史意义,没有为保护石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他才迫不得已卖了文物来攒钱维护石窟。这场演出将这位道士与文物送别的那个晚上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将那一刻用想象力抹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那位道士满怀着犹豫和愧疚目送了莫高窟的文物离开了乡土。我们还去了阳关和玉门关,还有才旁边的汉长城遗址。这两门关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进行贸易的人们都会在这里祈求风调雨顺、万事亨通。而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边塞文化才多次被古代的诗人们所吟诵成诗。好玩的是,在那里会有扮演古代士兵的人,给我们发行通关文牒——古人出入关所用的“护照”——好像我们是在丝绸之路上来祈求平安的商人一样。这些体验一起生动地构建出了一个真实的敦煌,一个在茫茫沙漠中多姿多彩的绿洲。
在这次旅行中,有一个瞬间最触动我:那就是我们去莫高窟158窟的时候。158窟是著名的涅槃窟,以卧佛为主题,是通常不对公众开放的特窟之一。我们非常有幸能够参观,聆听讲解员为我们讲解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
2023 年 4 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展览上,我负责讲解了各国王子举哀图这幅壁画。我还清楚地记得,壁画向我们展示了画面中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的衣着与悼念方式。有些文化的悼念方式非常残忍,比如割耳、掏心等。
当我们在莫高窟参观完普通洞窟时,我们的讲解员给了那里的保安一张特殊的单子,又爬了一段蜿蜒曲折的、很狭隘的楼梯。之后,讲解员拿出了与之前不同的一大串钥匙并打开了158窟的铁门上的锁。映入眼帘的是在这座17.2米宽的洞窟中央的一尊巨大的释迦摩尼涅槃像。释迦摩尼佛合着双眼,正露着慈祥的笑容。洞窟的所有墙壁几乎每一处都铺满了壁画,琳琅满目,就连洞顶和地面都铺着精美的装饰图案。偌大的空间显得空虚而又充实。在洞窟的北壁的一个角落,我看到了我所讲解的那幅壁画。与洞窟中的其他壁画相比,我所知道的细节是多么微不足道。而塑像所遮挡的那面墙上还隐藏着更多的细节。讲解员讲解结束后,我按照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在我们到达的第一天晚上给我的建议,向讲解员请求让我拿着莫高窟的钥匙锁上158窟的门。我紧握着那一大串钥匙,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想象着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自由地穿梭每个洞窟。这一刻无比的圆满。
总之,这次旅行超出了我的预期,使我深刻地了解了敦煌。我一定很难忘记给158窟锁门的经历。虽然这次旅行长达六天,而且活动丰富多彩,但毫无疑问,敦煌依旧值得我在未来再次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