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学中文学习

AMC&Dulwich Dudes Podcast
Dulwich College Beijing

自建校以来,中文学习一直是德威国际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京德威,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的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和考试,而是符合德威座右铭“架设通往世界的桥梁”(Detur Pons Mundo),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学生们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加深对本地文化的了解,这将为他们未来走向世界、智行天下做好准备。

在北京德威中学部,中文部的九位对中文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满怀关爱的老师挑起了这个中文学习的大梁。他们大多具有多年的IB、IGCSE的教学经验,对不同的语言水平教学有深入的理解。他们承担着从7年级到13年级的跨年级教学,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关系,对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了然于心。中文部的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课程的连续性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北京德威的通识教育理念,用多样的学习内容和话题,结合概念化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低年级段开始打下基础,并为最终的IB之旅做好准备。

北京德威陈露

我们与学生播客团队Dulwich Dudes Podcast合作,采访了在北京德威工作多年的中学中文部主任陈露,在她的介绍下了解了中文课程、她在北京德威的教学经历、对初高中家庭学习中文的建议,以及未来几个月令人期待的中文活动!

 

陈露

中学中文部主任

AMC: 国际学校的中文学习本身具有特殊性,中文教学要兼顾兴趣引导和专业精深,您和团队如何为这些学生提供不同的中文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校的语言政策,学生会分在不同水平的班级。比如在Key Stage 3,母语班中文教学强调文体教学,学习内容包括写景散文、说明文、写人叙事散文、小说节选、议论文、古诗词等,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整体感知、谋篇布局、欣赏和评价。在二语组和外语组,我们进行主题教学,围绕日常生活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对文化的了解和比较。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我们中文组在语言教学上一直秉持着学校对于世界公民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在选材方面也会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的变化。 我们的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伴随着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不可预测的未来,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技能,包括研究技能、思考技能、沟通技能、社交技能和时间管理技能。

这些技能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也具有共通性。我们的老师将通过不同年级组的各种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和培养这些技能。通过基于探究的学习实践,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AMC: 对于希望进行更加深入和专业的中文学习的学生,北京德威提供了怎样的帮助?

我们的老师都是同时教授IB 课程,所以教学计划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准备学生能进入到这个学段的学习。和北京德威一贯的学习成长路径类似,对于有更专业的中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来说,在Key Stage 3阶段就能看到对以后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内容,而在IGCSE阶段更是开始有目的地为IB学习打下基础。

比如,在IB母语课程中有古诗文的学习,在IGCSE阶段会有针对明朝古文的考核,而从七年级开始每年都有古诗词和古文的篇章学习,学生在古今异义、使动用法、通假字方面不断地建立对古文知识的积累,这样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学段进行文本的细读和欣赏评价。

另一个例子就是IB母语课程要求中学生用评述性语言进行文本分析,在IGCSE阶段我们就有25%的写作内容围绕发表观点的论说文,所以从九年级开始有整个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就是介绍议论文体,课程的安排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如何发表观点的思维构架。

这些年,中学部的老师队伍一直很稳定,所以在教师的安排上,尽量安排教授IB的老师也能教IGCSE和Key Stage 3,这样非常有利于课程的衔接,也非常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AMC: 众所周知大量的阅读是语言学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学生面临着很多的课业压力和考试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建议学生怎样进行中文阅读?

在中文部的课程里,我们已经把阅读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目前,整个Key Stage 3 每个学年都有一个单元是整本书阅读。另外的三个单元中,辅助阅读材料也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被引入单元教学中。老师会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查。另外在二语和外语组,老师们会通过Chairman’s Bao 和iChineseReader 两个平台,选择中文分层阅读篇目给学生。

当然,课堂内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中所体现的阅读量离广泛阅读的目标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如果学生们有意愿,而且家长们也愿意花时跟孩子一起阅读,也可以参考更多的书单,比如,母语的学生,不妨参阅公立学校的阅读书单。

 

AMC: 在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学习上,什么样的课外拓展可以为学生的中文学习带来价值?

我们有很多中文学习的课后课,包括:

  • 在学通社,学生作为小记者撰写文章,涉及影评、书评、创意写作、新闻采访等;
  • 在中国文化课后课上, 由学生主导教授文化传承,比如曾进行过的月饼制作、对联书写、汉服欣赏等;
  • 在电影社,学生通过欣赏中国电影了解文化,和初步了解一些摄影技巧,去年来自电影社的学生拍摄的微电影还受到了好评,有些学生还一直持续着拍摄的热情;
  • 辩论社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国际学校的辩论赛,今年初中组的学生因为疫情的原因虽然没有冲入决赛,但是自信的表达和有新意的观点得到了点评嘉宾的肯定。

另外,每年的中文微电影的视频拍摄和春节联欢活动,也给学生们一个用中文传达创意的机会。同时,通过古筝表演,中国当下流行歌曲的传唱,穿汉服表演传统舞蹈等才艺也能为中文学习提供很多趣味性。

北京德威陈露

DDP: 今年中学中文部有哪些重大赛事和活动?

在1月19日下午我们会举行今年的春节联欢会和中文微电影节。今年这两个活动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微电影的主题是德威价值观,从十月起,有些学生就开始为自己的微电影进行策划和录制,在疫情最严重的12月初网课期间,一些学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凑在一起完成拍摄任务,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也很期待联欢会上学生们多才多艺的表演。从学生报名的节目单中我们看到很多值得期待的节目。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文学习和中国文化学习已经深入了学生们课余生活。中国文化会通过年味十足的“德威春晚”这个舞台大放异彩。

接下来在三月,我们将参加国际学校的汉语诗歌比赛(International School’s Chinese Poetry Competition)。去年的主题是“春季”,我们有三名学生得了奖。我很期待学生们今年的表现。

此外,EiM中文老师们正在计划一次集团内的校际写作研讨会,准备邀请来自不同EiM学校的学生,根据要求使用在线平台撰写论文,并进行交流。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阅读其他学校同学创作的作文,学生们可以获得更多启发。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中文部接下来的活动,说不定会有很多惊喜。

 

DDP: 您在北京德威职业生涯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这是我在北京德威的第14年,我的脑海中珍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首当其冲的是云南项目。我很幸运能成为与Tomaszun女士一起,成为参加云南之行最多的老师之一。别看我们的学生年龄不大,但是他们要作为小老师来教当地的小学生英语、数学、音乐、体育和艺术。平时看起来养尊处优的学生在云南项目中远离了他们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亲自动手重新粉刷教室的墙壁,与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哄他们开心,体会如何当老师,还和当地的小学生一起做广播体操。当我们在三天的工作和教学结束后离开时,当地学校的学生牵着北京德威学生的手不肯放开。我能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爱。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大亮点。

第二个是,作为伍德豪斯阵营的成员之一,我很喜欢参加阵营的比赛,我希望通过微不足道的行动能体现集体的凝聚力。例如年度拔河和田径比赛。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运动鞋在拔河比赛中挂了,鞋和鞋底都分开了,我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

北京德威陈露

DDP: 在北京德威的职业生涯中,您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您是如何应对的?

北京德威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学校,这里的工作节奏非常快。作为老师也不例外,每天上班就像打仗一样。

对我来说,时间管理非常重要,这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有时我会感到焦虑,甚至会影响睡眠。作为应对措施,我列出了要做的事情,并区分哪些事情是紧急和重要的,哪些事情是重要但不紧急的,然后,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一步一步去做,这可以帮助我集中精力,确保任务完成。

但一个很重要的提醒是不要熬夜!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一样!

如果真的遇到很困难的情况,不能按照计划完成,我会提醒自己:再怎么样,天都不会塌!然后洗个热水澡,听听音乐,睡个好觉,第二天再尝试一次。

另一个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微笑是很重要的。

北京德威陈露

AMC: 对于想为学生的中文学习提供支持的家长来说,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汉语学习的基础离不开字、词、句的学习,想为学生的中文学习提供支持的家长,可以关注一下本学年度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学生,帮助学生练习并熟练掌握基本词汇。 

很多国际学校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中英文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鉴于客观存在的课时量的问题和国际学校的特点,建议家长多跟孩子就当下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所生活的社会中发生的新闻热点话题缺乏敏感度。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时事新闻的方式,建立孩子社会意识的同时锻炼语言能力。

另外,喜马拉雅、有书、百家讲坛等公众号里有很好的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听一听其中有关中国文学、历史方面的访谈。